学院概况

学院简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院概况 >> 学院简介

上海体育大学智慧体育工程学院(筹)成立于2025年5月。学院立足学校在体育工程、体育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、生物医学、数字化诊疗与工程等方向的长期积累与优势,聚焦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的数字化应用、体育装备与器材研发等重点领域,依托已有办学基础,推动智能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,致力于建设“体育+科技”新兴学科中心。学院现有领导班子负责发展规划与日常运行,设有教务、科研与学科建设、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,保障教学科研工作有序开展。在此基础上,学院统筹教学、科研与社会服务资源,探索产教融合、科教协同的新路径,建设开放共享的科研与实践平台,培养既懂“体”、又懂“工”的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。

一、学科与专业建设

学院已形成本科、微专业、研究生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。本科设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(080910T),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,归属“工学”门类“计算机类”新工科方向,2019年起面向全国招生。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该专业的体育院校。学院同时开设智能体育工程微专业,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。研究生层面,设有智能体育工程专硕、体育工程学博士、体育工程与数字技术专博三个学位点,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。

二、师资与科研

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20人,其中75%具有博士学位,60%拥有高级职称,师资队伍以中青年为主,结构合理,学科背景多元,涵盖计算机、工程、生物力学、数学、管理领域,毕业院校包括帝国理工学院、清华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。学院顾问包括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等。近年来,团队教师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,获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、上海市“曙光学者”、霍英东青年科学奖等省部级人才称号和奖项十余次。学院依托“运动健身科技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属体育工程平台和上体-百度飞桨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,并建有3个专业实验室和智能体育机器人实验室(筹)。

三、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

近年来,学院团队在智能可穿戴运动装备研发、运动竞技状态监测、智能医学工程等方向取得多项进展,部分技术已服务于奥运会、亚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与日常训练实践中。学院积极服务“全民健身”、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与地方政府、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智慧运动社区、数字健康管理等项目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,提升社会服务能级。

四、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

学院坚持“课堂-实践-企业”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,重视学生数据思维、工程素养与体育素养的综合能力培养。近年师生团队在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00余项,其中包括“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”全国一等奖(亚军)、“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”全国一等奖、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全国银奖、“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”全国二等奖、“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”全国二等奖、“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”全国三等奖等。在实践育人方面,学生积极投入到第二课堂实习实践,荣获全国宝钢优秀学生奖、“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”等称号,参与“上体-百度飞桨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”大模型智能体开发项目的事迹曾获上海教育电视台的报道;以学生为主体筹备并组织的“首届上海体育大学虚拟体育运动会”办赛实践获得中央电视台的报道,充分展现了学生将技术与体育深度融合的能力。

五、毕业去向与职业发展

学院培养体育数据分析、体育数据应用开发以及智慧体育工程人才,与耐克、安踏、商汤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,为学生培养提供行业支撑。截至目前,毕业生中有23%升学深造(含推免、考研及海外申请),去向涵盖华东师范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苏州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、悉尼大学、曼彻斯特大学、澳门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。毕业生在各级体育组织、智慧体育场馆、体育科技企业、体育装备公司、健康管理机构、运动数据企业、互联网企业、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与管理部门等就业,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数据分析师、信息化产品经理、数据挖掘工程师、智慧体育系统研发工程师、智能设备运维工程师、运动健康数据分析师等。面向未来,学院将以建设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智慧体育工程教育科研中心为目标,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,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,培养引领智慧体育产业升级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。